收藏列表
(0)
还没有人收藏过本帖~
本文共计7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8分钟。
说起《读者》这本杂志,那可真是咱们中国期刊界的老字号了。从1981年创刊到现在,整整40多个年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小编家里书架上现在还整整齐齐地码着从爷爷那辈就开始收藏的合订本呢!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每个月新一期《读者》到报刊亭的日子。那时候零花钱不多,总要攒上好几天才能买上一本。拿到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先闻一闻那股新鲜的油墨香,然后小心翼翼地翻看,生怕把书页折坏了。
要说《读者》的魅力啊,那可真是说不完。从贾平凹的乡土情怀,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到刘墉的人生智慧。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位老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把人生道理讲透了。
特别是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专栏,像小故事大道理、人生百味这些,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温暖。记得有篇文章讲一个卖豆腐的老大爷,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磨豆子,就为了让大家吃上最新鲜的豆腐。这种平凡人的故事,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
现在虽然电子阅读这么方便,但小编还是喜欢捧着纸质版的《读者》慢慢品读。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有墨水印下的文字,更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有时候翻到某篇文章,还能想起当年第一次读到时的场景和心情。
要说收藏价值,《读者》的历年合集绝对是文化宝库。从创刊号到千禧年特辑,每一本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小编认识一位老读者,家里收藏了从1981年至今的全套杂志,据说现在有些早期的版本在收藏市场上都能卖到好价钱呢!
不过啊,比起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翻翻这些老文章,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找回最初的感动。就像杂志封面上那句让阅读成为习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不过时。